
记者/颜星悦 实习记者/刘奕岐 徐玉婷
编辑/杨宝璐
成群结队的考生步入考场,参加研究生考试
考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——至少从程序上不是。从初试到出分,再到国家线划定,战线往往要从前一年的十二月拖到来年春天,很多考研学生自嘲道“有的人去年十二月就死了,直到今年二月才埋”。
3月10日,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线发布,会计专硕、艺术学等专业录取分数连年上涨。根据公开信息,2023年共有474万考生报考,较2022年增加了17万,计划招生规模为124.2万,录比约为4:1。这意味着,将有300万考生落榜。
“提高竞争力”“圆梦名校”“本科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”……考研的原因五花八门,但可以确定的是,越来越多的人“卷”入这条赛道,二战、三战甚至五战、八战。一些不断复战的考生们,付出了高昂的成本,却又最终难以“上岸”,进退两难中,青春正被一次次考试抹去。
孙状状连考八年的准考证
被困在那条线下
对于不少考研人而言,2月21号是失意的一天——从这天起,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就陆续公布了。
“查分分为温和版和刺激版。胆小的选择温和版,觉得自己稳了的直接点开刺激版。”网上给出攻略,在研招网上查分,需要一步步填入姓 ……此处隐藏3889个字……p>
李强也认为,除了实打实的时间成本,考研需投入的金钱成本其实并不太高。他所供职的线下考研班,从几千到几百块的课程都有,还有学生在淘宝上买几块、几十块一套的盗版考研材料。比起留学、去外地实习等其他道路,考研的门槛是最低的。
但最容易卡在考研这一关上的,正是这些既不富裕也不赤贫的普通家庭学生,“有钱家庭的孩子,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就出国了,而穷人的孩子一出校门就要挣钱养家了。”李强说。
他观察发现,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“他们没有收入,没有任何兴趣,他们可能现在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,就是给自己刷个学历,这样还更心安一些。”
越来越卷的考研现状也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关注。3月5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关于“警惕考研’高考化’趋势”的发言引发舆论关注。
对于不断复考的个体而言,这是一场漫长到看不到尽头的拉练与豪赌。考研三年,让夏青树养成季节性情绪起伏的惯性,每到七八月,她就会兴奋起来,而到了九十月份就“不行了”。
“不撞南墙不回头,撞了以后我就认了。”夏青树说。站在年龄2字打头的末尾,夏青树和孙状状面临着更大的年龄压力,时间成本在她们身上似乎已挥霍殆尽。夏青树决定,如果这次不成功,她就不考了,她觉得自己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压力了。
这8年里,孙状状一直在单打独斗,她从不与人倾诉,只是默默消化着每一次的失败。“老话不是说,不撞南墙就不回头,我觉得南墙上,已经有砖被我都给磨平了。墙还是那么高,但有的砖为我而碎。”
(为保护受访者隐私,除梅兵外,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)
【版权声明】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【北青深一度】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