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农历每年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,又叫大年三十。它与春节(正月初一)首尾相接。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字是“去,易,交替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“月穷岁尽”。人们在这天要除旧迎新,有“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”的意思,所以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、消灾祈福进行。
2、周秦时期一年将尽的时候,皇宫里要举办“大傩”的仪式,击鼓驱逐疫疠之鬼,称为“逐除”。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,即过小年。这天家置酒宴,人们相互拜访叫“别岁。焚香于户外,叫“天香,一般要三天;除夕为大除,即大年夜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吃年夜饭(又叫团圆饭)、祭祖和守岁。
3、除夕的风俗团圆饭。除夕晚上进行家宴。不管相距多远,工作有多忙,人们总要回到自己家中,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。有时实在不能回家的人,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置,摆一副碗筷,表示与他团聚。这年夜饭也叫“合家欢”,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家庭宴会。俗话说得好:“打一千,骂一万,三十晚上吃顿饭。”
4、中国地大物博,各地风俗不尽相同,南方和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: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(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),十二点钟声一敲响,就开始吃饺子,因此时正是子时,取其新旧交替、子时来临之意。有的在饺子中放糖,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;有的则在饺子中包一枚钱币,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,财源广进。
5、南方除夕通常是吃元宵和年糕。元宵又叫“汤圆、“团子”、“ ……此处隐藏1117个字……由长辈发给晚辈,并鼓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;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子女睡熟后,放在他们的枕头下;多数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,高呼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新年好,一一跪拜,然后伸手要红包。过年给压岁钱,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晚辈对长辈的尊重,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习惯。
16、守岁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17、直到今天,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,屋外时鸣鞭炮,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,笑语连连。
18、守岁的风俗大致相同,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,如苏州、北京、台湾等。苏州的除夕守岁时,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。
19、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,传到千家万户时,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。无论春夏秋冬,每日半夜正交子时,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。民间称为“分夜钟”。这口钟,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。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,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: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20、现在,每年除夕,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,击钟以分岁。姑苏城乡,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,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,报导一年的开始。千家万户,听到钟声,爆竹齐鸣,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。
21、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,祭祖、接神、接灶。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,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。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,铺上芝麻秸,全家人都去踩,叫“踩岁”,取长命百岁的意义。除夕通宵灯火齐明,人们辞岁守岁。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,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,人们尽情的娱乐。